日子暖合起來,韭菜便如魚得了水,婉約登場。“正月蔥,二月韭。”韭菜冒芽于二月,茂盛于“春分”,是一整個春天都能吃到的新鮮。
在老家的菜園里,母親種了兩畦春韭,想吃時,到菜園里用鐮刀割兩把就足夠炒一盤的了。這兩畦春韭并不需要人多問事,春韭生命力旺盛,把韭菜根莖埋進土里之后,定期澆點水,施點肥便能旺盛生長,像個省心的娃娃。
春韭是可愛的,春韭的綠是春雨滋養的水綠,充滿靈性。“夜雨剪春韭。”初春,落幾場雨后,韭菜便從泥土中冒出,吸飽了水分的葉子,綠得發亮,株株像個胖娃娃,綠得招人喜歡。春雨落在韭菜葉子上,葉子承接著春雨,慢慢地把春雨攜帶的營養融入體內,經歷幾場雨,被雨水催促后,齊刷刷地長成了小家碧玉,動人的綠,為春色添一番別樣滋味。母親的兩畦春韭,長到春分時,葉片已十分肥厚,輕輕一掐,葉面就能沁出粒粒晶瑩細小的汁液來,長成后的春韭亭亭玉立,宛如青春小旦,洋溢著活力與生機。兩畦春韭,滿目青翠,把春意渲染整個菜園。
春韭也是好吃的。春韭是難得的既樸實,又鮮味濃的蔬菜。在農村,幾乎家家戶戶的菜園里都有春韭的身影。春韭做法多,可以和紅辣椒一起清炒,夾饃饃吃,就米飯吃都可以,簡單易做,滋味悠長。我最喜歡吃的是母親用春韭和雞蛋做的春卷,這是春天里獨一份的鮮。春韭和雞蛋,都是普通的食物,搭配在一起,卻能碰撞饞口的鮮。每年春天,韭菜長成時,母親就會從菜園里割兩把青嫩的韭菜,剝去根部老去的外衣,清水洗凈,切成碎碎。雞蛋攤成嫩嫩的蛋餅后卷起,再切成雞蛋絲,隨后放入切好的韭菜中拌拌,加入些許的胡椒粉,鹽和味精以及一點兒香油,再調和均勻,就可以放到春卷面皮中了。燒一鍋滾燙的油,下入裝好餡兒的春卷,伴隨著陣陣“刺啦”的聲響,春卷表面起了一層金黃的皮,面香混合著韭菜獨有的香味瞬間撲向在鍋邊等待的我們,那勾人饞蟲的香味,瞬間就讓我們口齒生津。
耐心地等待著,等到春卷的表面起的那層金黃的皮有些變淡了,春卷也就熟了。這時母親便會用長長的筷子迅速地將春卷從油鍋里頭撈起,放到盤子中。“晾亮了再吃,都別急。”年幼時,母親常這樣叮囑我們,可饞蟲已經被勾起,哪里管得了燙還是不燙呢,抄起筷子就夾起春卷往嘴里塞,有時太燙,吃下去趕緊吐出來,為了早點吃進肚子里,大口地吹氣……春卷里包裹的韭菜和雞蛋,鮮香四溢,吃完后還唇齒留香,得以讓人久久回味。
春天時,我常夢見自己到老家的菜園割韭菜,給母親做春卷,也許是春韭的味道太過固執,也許是因為想念家鄉,那一片綠、那一種滋味我始終無法忘記。(計量檢驗中心 馮紫萱)